网友上传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小紫书xiaozishu.cc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方翰韬边听边点头,仔仔细细的记下来了,说白了欧阳修的经义方法论就三个原则:简明易解,切实可行,合乎人情。
放到写文章上,论证逻辑就是合乎人情,不能搞形而上的抽象论证,最好用类比这类的很浅显的写法。像方翰韬之前跟二程辩经的时候,进的那些天人体用,王霸义利,成人之道,欧阳修根本谈都不谈。
方翰韬彻底放下心来,看来自己的八股文套路是得改一改了,得亏自己抓住机会,摸了摸欧阳修的底细,要是拿自己在抚州发解试那一套过来,虽然不是太学体风格,在欧阳修这里铁定讨不了好。
毕竟抽象的东西,欧阳修是一点都不沾,眼睛里容不得沙子。这趟文会,收获良多。
“谢欧学士不吝赐教,白身铭记在心。”方翰韬恭恭敬敬的给欧阳修行了一礼,试探完了欧阳修,方翰韬也准备收工闪人了,正在此时,欧阳修突然又对方翰韬嘱托道。
“切记切记,不要好为大言啊。如果腹内没有点墨,就不要大发厥词,读书如此,做人更是如此啊。可能你们这些年轻人,看不上我们这些老人了,但这其中话,我还是要嘱咐给你,多说两遍。"
方翰韬连忙回答,不会的不会的,内翰的话我是牢牢记在心里,怎么敢看不起前人的宝贵经验呢?
第十九章两军茗战争一水(上)
通体润白的定窑白釉瓷小汤瓶在红泥火炉上发出“吡呲”的声响,一股窗氲的白雾从瓶口袅袅而出。晚秋的暮日斜晖照枯树而于庭院之中,日光影色,斑斑点点。众人三三两两分坐,高谈阔论。
欧阳修拿起棕帚,小心翼翼的将刚刚碾好的茶末归拢到东川画绢茶罗之中,筛成绝细,然后便拿起火炉上的汤瓶,倒沸水于茶盖中冲涤,凶盏令热。泼去水后,接着点茶调膏,注汤击拂,顿时乳雾汹涌,溢盖而起,周回凝而不动,茶香经久不散。
“终于咬盖了!”欧阳修喜上眉梢,"子固你的茶色如何?"
曾巩摇了摇头,斗茶分茶他是根本不会,他生活条件很不好,一大家子这两年喝的茶,还是方翰韬从自己家里带的。因此只好勉强跟着弄一弄,自然品相不佳。
诗歌酬唱,讲经解义后,众人便开始品艺斗茶。
斗茶分茶乃是此时大宋新近流行的雅事之乐,这是从福建传来的喝茶风俗,后来借贡茶之机,为全大宋范围内的人所熟识,再经过书法名家蔡襄的《茶书》宣扬,在文人士大夫中开始盛行。
而斗茶,就是通过“斗色斗浮”来品鉴,一斗茶色,青白为上,二斗水痕,茶汤沫饽贴在茶碗内壁上时间长的为胜。
正所谓“烹新斗硬要咬盏,水脚一线谁争先。”是也。
“方秀才,你家里是种茶的,你觉得我府上的福建茶和咱们的江西茶,二者孰优孰劣?”欧阳修又笑着问方翰韬。
方翰韬在旁边也啜饮着茶,面对这种老婆和老妈同时掉水里的问题,只能老老实实说道,"白身感觉……都为上品,难分高下。"
老实说,他这种现代人喝惯了泡茶,是真的很不习惯大宋此时喝团茶的风俗,也喝不明白其中的道道,虽然方翰韬自家里就是种茶的,但他平日却是不怎么喝的。
可惜也只有他不喜欢,旁边众人喝得都很欢畅,大宋的人民群众上自天子,下到乞丐,对茶都非常嗜好,可以说是无茶不欢,喜闻乐见,方翰韬在大宋人民面前注定只能算个老几。
欧阳修和曾巩,方翰韬在这边斗茶,喝茶,端的是闲适无比,其乐融融,忽然庭院另一头的人群里,传来一阵争吵之声,循声一望,原来是裴煜和韩维在争执议论,吕公著在中间一直说和,但双方都没有退让的意思,反而谁也不退让,争执的架势愈演愈烈。
“如晦和持国在争论什么呢?”欧阳修放下茶杯,赶紧过去问道。
“回内翰,只是说起了茶法之事,我和持国所见不同,略有分歧。”裴煜老老实实的和欧阳修讲道。欧阳修闻言一愣,他之前担心裴煜和韩维因为别的什么事争起来了,原来是在辩论茶法。
那没事了。
“那如晦你又是怎么看现今推行的茶法呢?”欧阳修笑着问道。“积弊丛生,茶法必须要改。”裴煜回答道。
"持国呢?"“早该改了!”韩维毫不犹疑的回答道。
欧阳修笑了起来,继续问道,”那你二人都同意应改茶法,那对茶法如何改,又有什么意见呢?分歧又在哪里?”转而又对其他人说道,"大家有什么想法,也可以一起来说一说。"
茶法变革,算的上是如今大宋朝廷的月经问题了,大宋的茶法变来变去,但每次改革茶法后,总有人不满意过几年又要改,基本隔上一段时间大家都要拉出来吵一吵,所以眼下裴煜和韩维的争执,也就没什么了,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。
欧阳修放下心来,转而叫大家一起来讨论讨论。
文人相聚,谈诗讲经,茶酒声乐,议论朝政,乃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,欧阳修府上也不例外,况且欧阳修府上参加的人,地位身份都在这,俱在朝廷为官,不算冲塔,合理合法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