赚钱嘛,不寒修。
在大宋也不例外,你看看人家杨志卖刀,在牛二的指点下,都知道不能空口说自己这把刀是宝刀,还得实际演示一番什么叫削铁如泥,吹毛断发,杀人不沾血。
自己这铁监卖东西,自然不能光摆钢锭。
不过打造刀剑和农具,还是熏要铁匠们一件一件打,方翰韬也知道,现在大宋打造什么宝刀宝剑,用的技术还是百炼钢这种熟铁固体渗碳,多次锻打而成,费时久,成本高。
寻常的刀剑和农具,那都是用炒钢的法子来,但是老式的炒钢技木,就那豆渣样子,里面杂质也多,材质不均习。况且老式炒钢这办法,用作刀剑上,那质量就不太行,只能出产大路货,用作农具上呢,价格又太贵。
算是不上不下卡在这里了。
这也是苏州灌钢这么流行的原因,灌钢可以一部分避免这些问题,耗时比百炼钢小,质量比老式炒钢要高。方翰韬突然一笑,他想到了两个技木,一个可以走高端刀剑定制路线,一个可以走农具廉价量产路线。更妙的是,这两项技木,也是十分适合铁匠个体户们使用,可以解决他们工作不积极的问题。想出了解决办法,方翰韬便和张诜,沈括,李诫他们讲解了起来,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办法来安排铁监的工作
会议开完之后,方翰韬便让雪若整理会议纪要,但见沈括悄悄留了下来,向自己使眼色。方翰韬会意,点了点头。沈括见状,悄悄的和方翰韬说道。
“府判,方才有些话当着众人的面没讲,我看最近铁监里鲁铁匠,可能心里对府判颇有些微辞,听说之前建炉,蒋杨两位检踏不出工,而鲁铁匠出力甚多,如今事成,府判对两方却有点厚此薄彼……”
“鲁铁匠的事啊,”面对沈括打上来的小报告,方朝韬微微一笑,”他的事情,我自有安排,存中兄不用费心,把方才我安排的这两项事做好就行了。福建商人们马上来了,眼下这笔买卖更重要,其他的,没必要多心。
见方朝韬不以为意,沈括也是一愣,也不好再说什么,便回去了。
等沈括出去了,方翰韬便问雪若,”之前给王三叔和欧老师写信,两位回信了吗?”
“都收到回信了,欧学士的是早上,由县衙胡秀才那里传来的,而王知州的信,下午才到。奴婢都已经收好了,官人要不要看一看?”正在整理会议纪要的雪若急忙回答道,从身边的小匣子里取出两封信,递给方翰韬。方翰韬接过,仔细看了起来,欧阳修给他的信里,还是那句老调重弹,为官要慎重,不要刻薄百姓,要慎重
别折腾,不能好大喜功,啥事情都可以慢慢解决。
而王三叔的信,就是跟他说明一下最近州府的情况,只能说州府的情况很不乐观,堆积的事务很多,王三叔也是摇了不少人,才勉强把司法口的工作搞定,至于方翰韬负责的财政口工作,全部停摆不说。
那些罢工的官吏还在州城里煽风点火,说什么怪话的都有,一时间,常州城谣言四起,也得亏王安石坐镇,才没闹出乱子来。
当然王三叔信中还有对方翰韬在无锡县铁监中的事表示支持。
一句话,你办事,我放心。方翰韬的啥请求,王安石都在州府会为他尽力满足,政策上大开绿灯。
一夜无话。
到了第二天,按照方翰韬的安排,沈括他们将铁监中的匠人们组织了起来,组织他们学习两项新的技木,随即又颁布了几项新的制度,铁监中的铁匠们错愕不已,随后在几位检踏的组织教授下,琢磨过来了,积极性又提高。
铁监又开始热火朝天的忙碌了起来。
福建商人团们,快来了。
第二十二章沧海桑田今昔别(上)
清晨凉风习习,水波荡漾,江南运河之上,行驶十数艘江船,组成船队,衔尾而行。
苏究站在船首上,想着心事,看着船里货仓堆积的丝绢,在看看江面上这声势颇为不凡的船队,心中不由得感慨。
他是福建泉州人,家里条件也一般,更是被乡邻大商们带着第一次出来跟着做生意,以补贴家用,哪里亲身体验过这场面。
到底是福建的商人们,出来行商自是不凡,在外做生意,连财合本,抱团而来,就连大商也不例外,这次福建来无锡的商团,主要分为两帮,一帮是泉州的商人,一帮是蒲城的商人,两帮人合伙一起做生意。其中雄厚实力,看看船队里的江船就知道了。
这些江船虽旗号泾渭分明,但样式却是统一,船长八丈,宽约八尺,桅高四丈,俱是载重力胜四百石的客货船。
船上推进所用的帆、檐、区、棹、五具俱全。其中帆以黄芦、荻编成篑状,长二十余节,宽一丈半。气势雄壮,舟船争流,也就略输官服的漕船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