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才一秒记住【小紫书】地址:xiaozishu.cc
第十二章奇谲诡涩太学文
对于王安石三叔的建议,方翰韬牢牢记在心里。
他之所以能在江西的发解试中突围,全靠的是王通判改考试题目风格,导致抚州的士人们,诗赋写的好的人经义不如方翰韬,经义能比得上方翰韬的,诗赋又不太行。现在到了京城,情况又是大变样了。
菜过五味,饮完茶,众人回到了寺院后面的住处,吕惠卿和章惇也各自回去了,王安石和曾巩,方翰韬一行人则去往他们的住的地方,继续探讨科举考试和文章。
对方翰韬这个发小的儿子兼同乡后辈,王安石十分看重,幸好他的群牧司的工作强度也不大,很适合摸鱼,下午王安石也就继续在太平兴国寺这里,指点方翰韬文章。在王安石的指教下,方翰韬重新认真审视太学体文章。
所谓太学体,不仅只有程颐的一篇《颜子所好何学论》,还有其他人的文章,比如之前跟张载辩经没辩过的刘几,他的文章也是在京师流行,为人所称道,方翰韬买的那本小册子上也有他的文章,还有朱长文等人的文章方翰韬甚至还在这本太学小册子上,发现了署名为“王说”的文章。
说就是抚州的王通判,他也曾经受教于太学,是泰山先生胡瑗门下的弟子。这些文风近似的古文,就被人们统称为太学体。看着这些文章,曾布人有点晕,一个劲的翻白眼。
“怎么太学里的人,写文都这么奇僻啊,”曾布翻着程颐,刘几等人的文章,最后给了四字评语,"荒唐诞怪!"
别看曾布和章惇两人处处合不来,但就在太学体文章上,俩人倒是出乎意料,一致的合拍。
对于曾布的评论,方翰韬也表示很理解,曾布是跟着他二哥曾巩学习的,曾巩本人的古文,早期有战国策纵横家的风范,气势磅礴,昆仑漫百川,后期的文章越来越老练,以《墨池记》为代表,开始走含蓄幽微,泽坡春水的风格。
虽然文风也比较迂回,但清新自然,而方翰韬和曾布在古文创作上,受曾巩影响很深,方翰韬学了曾巩早期的路子,曾布跟曾巩学习时间长,文章比较接近曾巩后期的风格。
自然而然,曾布就无法接受眼前这太学体风格。
当然不止曾布一个人觉得怪,曾巩也觉得这些文章非常奇迈生涩,读起来很别扭。“文风谲异。”古文大家曾巩也是如此评判。
怪,就是太学体文章给所有人的感受。
“那方贤侄,你觉得太学体文章怎么样,读起来是否也觉得险怪呢?”王安石看了一圈,问向方翰韬,他还没有给出评价。
“我觉得没有那么怪。”方翰韬仔细想了想,给出了这个与众人截然相反的结论。这一次,方翰韬在古文上,与曾巩和曾布的意见相反。
“为什么你会觉得不奇谲呢?”曾布很纳闷,对方翰韬有点不太理解,他指着这些文章,说道。
"小方你看,这狂词怪论还不多吗?什么‘大丈夫用于世,则尧吾君,虞吾民。’还有什么‘赢秦震矜厥勋勒泰山,凶邹峄,凶芝果,刊会稽。’这些词句还不够怪?"
曾布指着这些,滔滔不绝的说道,显然,他对这些文章是深恶痛绝。
“不不不,子宣兄,我觉得你是搞混了。”方翰韬回答道,"你觉得这些文章写得很怪,但是,你没有找到真正让你产生奇怪,这个观感的真正原因,而是移花接木,将这些原因归咎于这些佶屈督牙的词句之上,把他们作为罪魁祸首。"
方翰韬有条不紊的分析道,"看看你说的后者,那个什么‘赢秦震矜厥勋……’这句,文风真的奇怪吗,未必吧,这不是很常见的掉书袋吗?他只不过是用了四个不同的字,来表示“刻石”这个意思,跟写赋一样炫技罟了,没什么稀奇的。至于前者,那就是为了想让句子偶对上,强行硬凑了‘虞吾民’来硬对‘尧吾君’。更算不得什么怪了,都是很常见的辞句使用。"
“那依你这么说,这些文章到底怪在哪?”曾布被方翰韬这么一分析,觉得很有道理,但是仔细一想,更糊涂了,既然诘屈的文辞不是产生怪异的原因,那又是什么导致的呢?
旁边王安石一直不说话,只是看着方翰韬,目光炯炯有神。
“原因不只是在写文章的人身上,还在于读文章人的身上。”方翰韬给出了答案。“确实如此。”听方翰韬这么一说,曾巩瞬间也明白了。只有曾布瞪着大大的眼睛,充满了不解。“太学体的这些文章,看似都是古文,但与韩柳的古文相比,那是完全不是一回事,”方翰韬给曾布解释道
“而且,也不同于李长吉的谲诡,这些文章的怪,是因为里面探讨的内容太过深奥,文章的写作主题,提笔便是性命道德,要么就是论心性义理,看似引用都是经义上的话,但讨论的内容,却是前人从所未有,古人位曾所言的,因此最后写出来的文章,会让子宣兄觉得很别扭。"
这便是太学体真正的与众不同的原因,虽然都是古文,但太学体的这些文章,仔细分析,其实算的上是哲学论文,探讨的都是哲学问题,如同虎皮辩经时方翰韬和二程探讨的那些天人体用,王霸义利的命题一样,太学体文章,主要讲的也是这些东西。
讨论的东西非常的新颖,自然也非常的抽象,让此时的常人难以理解,读者根本理解不了。阅读起来的体验就是明明我看得懂里面的每一个字,甚至里面引用的经义我也能看出来,但却根本不知道这篇文章在讲啥,最后看完,只会感觉怪。
像曾巩与曾布便是如此,虽然都是写的古文,但他俩还是偏向于文学创作,是搞文学的而不是搞哲学的,隔行如隔山,自然也就对太学体这些文章看的半懂不懂,会觉得十分别扭。
听完方翰韬如此说,王安石很是欣慰的说道,"确实如此,其实太学体文章,主要来源还是因为泰山先生啊,京中盛行辩经,由来也是如此,致使现在科举考场上,如你所说的一般,开口便是性命道德,其实这也是庆历新政的遗泽了。"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