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翰韬也有点麻。
沈括,蔡确,曾布经验都太浅,也帮不上忙,几个人是大眼瞪小眼。
倒是旁边的资深老官僚沈披在得到方翰韬承诺不把圩田事闹大后,心情大好,在旁边顺道一起看着税簿,突然笑着来了一句。
“原来你们常州也要缴纳淮衣绢啊,我以为只有我们江东路有这玩意呢。”
方翰韬和蔡确,沈括面面相觑,关键时刻,还得是老沈靠得住,方翰韬急忙向沈披请教道,这个税目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沈披当即给方翰韬等人讲解道。
原来淮衣绢其实是“淮南路军衣”的简称。按照沈披的说法,这是一种中央向地方征调税赋的项目,当年由江东西两路调拨丝绢,额外供应淮南路禁军军粮饷银。
按照沈披的指点,这个“协济”和“和买”两词,就道明了其中的本质:就是一处官府资金紧张,各地因风土之宜,物产不同,州军间常均济对换,取长补短,由上级部分出面协调,地方州军间财赋的有偿调拨,以代发上供钱物的形式来对换别地物帛。
“大概是庆历元年,设立的这项赋税吧?”沈披回忆,不过他也记不准。”你最好问问宣毅军的人,子豫你之前猜的没错,因为这个淮衣绢,就是跟他们有关。”
方翰韬一听,赶紧叫人去找张诜,让他把正准备参加三清进修班的杨虞侯找回来,以备咨询。
不过人还没出去多久,就进来十几个禁军将校,方翰韬等人定睛一看,不是杨虞侯,而是之前出去办事的刘季孙。
“幸不辱命,”刘季孙一回来就禀告,指着这几个醉醺醺的军校说道,“这几位便是之前一起做事的将校,
除了杨虞侯,悉数到场,咸聚州府,听府判发遣。这位就是我们许钤辖的亲兵。”
方翰韬见状大喜,没想到刘季孙办事手脚真是麻利,看这时间,多半是一到军营,没费功夫,就直接把当时参加杀吏一事的人证给全捞回来了。
“回去的时候有没有引起什么注意?”方翰韬关切的问道。
“并无半点。说来也好笑,钤辖不在,无人管束,又正值中秋,乱的跟个集市一般。诺大军营里面闲杂人等进进出出,最清醒的,可能是妓女们了。”刘季孙无奈说道。
“那就好那就好。”方翰韬笑道,便摆脱曾布派遣宣州的人手,把这些醉醺醺军校看了起来,控制住这群要紧的人证,又让州府里的妓女们过来好好伺候这帮大爷,作为软拘形式。
“不管什么手段,是用酒,还是诸位佐酒爱卿(大宋风俗,对妓女的称呼就是爱卿)亲自上阵,反正让这帮军爷几天腿都是软的。”方府判对妓女们亲自下达指示道。
人尽其长,物尽其用。是方府判一贯人事工作方针,对失足妇女同志们工作指导当然也不例外,一视同仁。有府判之命,这群妓女们哄笑声应下,一个个各显神通,娇笑着把这帮醉醺醺的军校扶了下去。
刘季孙的找宣毅军人证的任务完成了,场面清净了,方翰韬便把刚才研究的这个“准衣绢”税目向小刘同学请教。
果不其然,刘季孙作为宣毅军军官,尤其是懂账簿财计的军官,对这些就分外行家里手,当即清楚给方翰韬讲解。
按照刘季孙的说法,沈披说的对,也不对。
庆历元年,是淮南、江南、两浙、荆湖、福建路成立宣毅军的时间点,宣毅军是东南方面禁军的统一番号,加上真宗朝在广南路建置的雄略军,当时的东南地区常备禁军数量可以说是达到了大宋立国以来最高峰。
“宣毅军的建置,其实是仿照当年西北,招刺沿边乡兵组建起来的‘蕃落’,’保捷’等西军,面对西贼战事优越表现,从而推广到东南内地州军的。也是当时为了解决东南内地州县弓手安置,才成立的宣毅军。”行家一出手,就知有没有。刘季孙开始详细介绍来源。
当年大宋在西北,由于外地禁军送人头送太多了(其中刘季孙的老爹刘平在三川口大战中,就带头做出了三分之一的贡献),西北都快没有禁军了,没办法逼急了,只好组织当地的民兵,来对抗党项。
结果这一实验,发现效果竟然还不错,西北的乡兵弓箭手比这些京营外地禁军还能打,作战意志特别积极(毕竟守自己家乡)还特别省钱,性价比极高,尝到甜头的朝廷就开始纷纷将这些弓箭手乡兵升级成禁军,遥隶三衙。
这宋夏战争成功经验便推广到了内地。再加上当时内地,早在康定元年,由贾昌朝的建议,内地遍置民兵弓箭手,来维持地方治安,捕盗贼。东南和两京有数量庞大的弓箭手。
为了这些弓箭手乡兵的就业问题,后面由当时的枢密副使富粥的《上启东南诸郡募兵以防盗贼》一疏建议,将这些州县乡兵弓箭手进行拣选,转化为了东南地方禁军,遥隶在三衙中的侍卫步兵军司下。
番号也就是宣毅军,分驻泊在东南各大州军中。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